时光荏苒,日月如梭!转眼间已步入了老年。岁月的洪流,带走了无数的时光,却冲不走那些深藏在心底的儿时记忆。当人老了总爱追忆往事,特别是儿时的记忆,特别是在闲暇的时候,那种朦朦胧胧、似有似无的碎片化影像,会时不时地就呈现在眼前…… 如梦似幻!
儿时的我出生在农村,我的故乡静静地依偎在古城辽阳的不远处,像一幅水墨丹青,浓淡相宜。村前三里,太子河蜿蜒如带,九曲回环,生生不息。村后一里,云台山横卧如蚕,守护着这片土地。中间的小平原沃野数十里,风调雨顺,村庄便安然坐落其间,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山水之间。
云台山麓东头,山顶陡峭,松涛阵阵,层层叠叠,仿佛绿色的海浪。峭壁中间,镶嵌着一排十八个石窟,宛如天工开物,神秘而庄严。石窟外围有一道围墙,入口处是一扇月亮门,木质门板古朴厚重。若门锁上,便无法窥见洞中佛像;若推门而入,便可漫步于洞窟之间,瞻仰佛像庄严。最里边的洞中洞,最大最深,村里人称之为 “天棚”。洞内有罗陀悬珠、十八手罗汉,可惜儿时年幼,未能攀爬上去一探究竟。我还清楚地记得,每年一次的 “四月十八日庙会”,方圆百里的人们都会穿着盛装来参加庙会,真是人潮涌动,热闹非凡,叫卖声、祈祷声连成一片。
山下的青石板路蜿蜒而上,一级级通向山顶,仿佛通往天界的阶梯。在阶梯东侧不远处,有一个小山洞,传说在民国时期,村里有一姓刘的大户人家的女儿,貌美如花,曾于此洞殉情,所以后来人们就称它为女儿洞。
山脚下,大雄宝殿巍然矗立,两侧小殿相伴。十里八村的人们常来此烧香拜佛,香烟缭绕,钟声悠扬。殿前不远处,一池碧水映着天光云影,荷花半塘,蛙声阵阵。池塘边柳枝轻拂,小木桥半截伸出水面,和尚们常在此打水。西边山脚下,桃树、梨树、杏树成林,春秋两季,花果飘香,景色宜人。
在云台山山麓中间处顶峰,有一块平整的巨石突兀而出,名曰 “鹰嘴石”。石上刻有棋盘,传说曾有仙人在此对弈。鹰嘴石下的山崖间,有一岩洞,名为 “老虎洞”。洞内空旷,可容三间房屋,脚下细腻的黄泥,是村里男孩们的最爱。他们常爬进洞中,采黄泥回家,捏成泥娃娃,笑声在山间回荡。
从鹰嘴石往山下,一条羊肠小道蜿蜒而下,直通山脚。而在其西侧,一条廊道拦腰斩断山体的沟壑,直通山后。传说这是唐代唐高宗时期,薛仁贵率兵征战高句丽时,一鞭抽出的通道,令人不禁遐想古人的神力。
从石窟洞往东行约千米,层层岩崖耸立,绕在半崖间有一条挂壁羊肠小道,通往山那边的城里。山崖上多肉绿植丛生,每次经过,我总忍不住采几株回家养着。崖下是深不见底的凉马河,河水清澈见底,是太子河的一个支流。儿时,我常与伙伴们在这一带玩耍,挖野菜、捡蘑菇、摸鱼虾,童年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。
这一带,文革前名为 “太和寺罗祖洞”,可惜岁月无情,如今只剩些许旧址。罗祖洞庙始建于唐代,曾是明代辽阳八景之一,历史悠久,典故颇多。每每想起,心中总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乡愁。
故乡的山水,故乡的庙宇,故乡的一草一木,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。无论走得多远,这片土地永远是我魂牵梦萦的归处。云台山的松涛,太子河的流水,罗祖洞的钟声,交织成我生命中最初的乐章,永远温暖,永远明亮。(王娟)
二零二五年正月初五完笔